您的位置 首页 名言名句

关于台湾的名言

台湾,关于台湾的名言,关于台湾的名人名言关于台湾的名言

1、神话有三种:一,神话。二,台湾人的台湾独立。三,国民党的反攻大陆。 —— 李敖

2、神话有三种:一、神话。二、台湾人的台湾独立。三、国民党的反攻大陆。 —— 李敖

3、整天喊爱台湾,百姓都吃不饱了,还爱什么? —— 李登辉

4、中国台湾在全世界排名是倒数第18名缺水的地方,但是每年浪费水量相当于1。5座石门水库,节水教育有待加强。 —— 陈伸贤

5、台湾人不可能不拿筷子吃饭,也不能不过传统节日。不是把文化减掉就可以独立,这样反而会对政治产生反作用……政治的论战是暂时的,政治正确也会变来变去,唯有文化是愈来愈累积,是加法,且是集大成。 —— 余光中

6、活不下去的人还能去参观音响大展,还有闲情逸致买门票参观音响大展,台湾不错嘛……他给我难看,难道我能训练一个陈启礼(已故台湾竹联帮精神领袖)去干掉他吗?我不行嘛!这就是民主的可贵。 —— 陈水扁

7、对一个音乐人来说,文化产业失势,让我感受最强。台湾的音乐、电影在世界很强,但当CD不再那么有价值感时,MP3、网络下载就开始泛滥。政府只会一直补助、补助,但那是二等公民的政策,第一等政策应该是建立规则。至于最优先解决的问题,应该是道德沦丧,那是台湾共同的敌人。克服这一点,台湾就会很美好。 —— 伍佰

8、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 毛泽东

9、神话有三种:一,神话。二,台湾人的台湾独立。三,国名党的反攻大陆 —— 李敖

10、国民党在开罗会议上愿意不要东北港口的主权,可是却要台湾的主权,国民党真有远见!它能趁早要到个以供逃亡的岛,谁说国民党没远见! —— 李敖

11、旧说法救老百姓是「解民倒悬」,如果老百姓以倒悬为乐,那还解个屁!台湾的老百姓以倒悬为乐,他们是那样吃得消国民党! —— 李敖

12、必须对台湾当局提出更加严厉的警告。 —— 胡锦涛

13、请问薄部长,中国和非洲经贸关系从去年中非论坛一直到现在都不断地有一些评论,特别是关于中国在非洲的资源获取和执行的环保标准,甚至关于中国和非洲的合作是不是使一些非洲国家背上了一些不必要的、比较大的债务,您对这些评论是怎么看的?去年关于凯雷收购徐工,还有高盛收购双汇,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公众,都有很多关注和议论。对于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政策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  ·刚才是台湾记者提出这个问题,如果是港澳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我就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你提出这个问题,那我就回答,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 薄熙来

14、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妥善处理这一问题是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关键。 —— 胡锦涛

15、至于另一项新挑战,就是参演电影《赤壁》,由于片中还有台湾大美人林志玲,‘争宠’、‘争戏’的报道随即不胫而走。对于每次与女艺人合作时例必传出不和,我早已感到麻木,不过我眼中的志玲真的很漂亮,是蛮勤力的女孩,她没有演戏的经验,但一上场便要演大片,压力何其大呢!就算我满有拍戏经验,要应付《赤壁》多场千军万马战争场面,我也要喊辛苦,手脚更被撞得伤痕累累。犹记得首天开工拍打戏,我便体力透支头昏眼花,迫使我打破多年不吃肉的习惯。 —— 赵薇

16、港是追赶,台湾是开放,北京是叫整理,上海是吸收。 —— 李辉

17、0 现在石库门根本是把上海原本的居民迁走了之后,先掏空它,然后把它弄得非常漂亮,进来消费的人都是有钱的某个阶级的人,台湾人、西方人、有钱的上海人,那是少数人。你把原来的我们所珍惜的市民文化拿掉,然后把一种新形态的、资本主义的殖民文化放进去,你要告诉我说这个就是传统和现代的衔接的最好典范,那差太远了。 —— 龙应台

18、台湾的传媒水准很高,你们不要学什么狗仔队,不要学人家没有文化的东西。 —— 成龙

19、在台湾,我欣赏李敖,因为他太恨台湾了;在大陆,我讨厌李敖,因为他太爱大陆了!他这次回大陆,曹极一定写文章批评他。看好戏的读者,拭目以待吧。 —— 曹极

20、我们是全球的眼光当地制胜,我们的拳头打到海外这个位置,再打下去已经没有力量了,迅速回来;回来后在当地制胜,形成文化,形成自己的势力再打出去。如果不在中国制胜的话,我们会漂在海外。我们要防止的对手是在全球,而非中国内地。在中国,互联网真正要赚大钱还要有两三年的时间,这两三年内挣的钱只能让你活得好一点,但活得很舒服、很富有不可能。现在我们不可以在中国内地以外地方养一支300到500人的队伍,成本太高了,收入与支出不成正比,在香港、在台湾都不行,只有在中国内地才行,而且可以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 —— 马云

21、有个理科学生一边读着我的文章,一边轻蔑地说:“有什么意思?纸上谈兵!”他的话触动了我的心扉。我想起了某台湾作家说的一句话:“舌尖下无英雄,笔底下无奇士。”但不幸沦为笔底,纸上放炮总比纸上马屁好一点吧。 —— 曹极

22、我不愿离开台湾。——因为从外国旅行归来,台湾更丑得不能住了。 —— 李敖

23、台湾政客与巨贾的家中特色是:洋酒比西装多,西装比名人字画多,名人字画比书多,书没看过的又比看过的多。 —— 李敖

24、这段剧情当然不仅是戏剧中的夸大渲染,因为在事实上,我们差本多每人都有过这种感想:往往美国朋友在台湾所挑选的中国太太,并不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认为漂亮的。相反的,他们挑的却正是我们认为不漂亮的。他们常常喜欢找一些身材特别娇小玲珑,头发完全是中国原始的样式,没有花花卷卷,鼻子不高,单眼皮,而举动也保有中国固有的文静的小姐。因此,常有人觉得美国人的眼光奇怪。 —— 靳佩芬

25、香港是追赶,台湾是开放,北京是叫整理,上海是吸收。 —— 沈宏

26、这年头,听说要去打台湾,一老红军把计献:派二万人马足矣:派一万小姐过去把他奶奶的国军身体搞垮,派一万领导干部过去把***国库折腾干!这年头,十类人不宜做大官:1胆小,2话多,3钱少,4关系差,5酒量小,6才华横溢,7学历太高,8疾恶如仇,9性功能差,10有姿色不肯献身。 —— 匿名

27、当代散文家对于文体的历时态和共时态缺乏认识,散文的纵向演变与横向比较,以及文体的历史意识与宏观意识都显得匮乏,而这也便直接导致了女性散文的视域比较狭窄。事实上就汉语散文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既包括了绵延几千年的中国汉语散文的历史,同时也包括以汉语作为散文写作语言的诸多群体,包括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海外的诸多华人居住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加拿大等等,这形成了汉语散文在二十世纪后期“多元发展、共生互补的繁荣鼎盛的整体格局,堪称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中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 —— 王虹艳

28、就“新散文”试验来说,文言文化中可能会继续保有生命力的因素应该成为新语体的内在滋养,否则散文创新的基础便会显得脆弱。从这个角度看,台湾散文在语言形式以及汉语文化的继承方面比大陆散文更多了与传统的渊源关系。 —— 王虹艳

29、农民大转移很快就可以实现。日本明治维新和台湾地区的历史可以佐证。 —— 张五常

30、不管外汇储备的多或少,只要经济搞得头头是道,外汇储备是可有可无的。有谁提及美国的外汇储备是多少?只有像香港、台湾那样的小经济,或那些不成气候的大经济,才要论什么外汇储备的。要记住,一个经济搞得强劲,自己发行的钞票就是储备;搞得一塌糊涂,什么储备也保不了。关于金融方面,应该是不需要数学的,这是制度的问题。制度跟数学没有关系。你看看香港起飞的时候,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那时银行家、金融家满街都是,没一个懂得数学的。 —— 张五常

31、朱敏当时公司成功了以后就当了华员(音)协会的主席,我们公司正好是华员(音)公司创立的第一个,所以当时为什么这个我提一下,我是最早的接触风险投资,我1998年在美国当记者,我的本科跟马云一样学英文,所以当记者就专门跑硅谷,认识了很多的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商,那时候在硅谷最大的协会是台湾办的玉山协会(音),我去采访的时候发现特别受欢迎,因为我的名字叫熊晓鸽,开头是x开头的,所以名片一发很多人就愿意经受我的采访,而且还接我到他们家里人去住。我说你们为什么对我这么客气,他说你不知道你这个杂志是主流杂志,然后风险投资经常看,一看到我的名字就引起我的注意,所以说又反过来采访风险投资的一些同行,对这个行业也一些了解。 —— 熊晓鸽

32、冷战结束之后,国际政治极力去显示一派自欺欺人的祥和平安气氛。昔日的强权人物也尽力作出宽仁为怀的姿态,甚至偶尔客串一下能歌善舞的角色。俄罗斯的那位大权在握的总统叶利钦,居然不惜以逃摇摆舞的姿势来表明自己身体健康,与民同乐。台湾的选举就更象是一场闹剧,那些权重一时的党棍政客,居然纷纷上台与民卡拉OK一把,李登辉甚至于表示:“如果对选举有利,上台扭一扭也是可以的”。如今的政治家,只知一味取悦民众,装腔作势,已经很有些青楼遗风,早已不识弯弓射大雕,更无金戈铁马的威风。 —— 陈晓明

33、中国的人才不是过多,而是过少。辉煌的故宫藏画艺术,被台湾公司开发出商业价值,他们利用日本超级仿真古画复制技术,生产高价成品,再向大陆推销。中国这样的市场空白增长点并不少,就等着人才开发。我常常戏言:“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就要用它来寻找黄金”。中国职业场上的“黄金”到处都有,就看你怎么开掘。 —— 徐小平

34、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必须计划。因此,计划并不是问题。但老实说,你的计划到底好不好呢?五年以前,我曾经有一个机会为世界第一名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在台湾筹办一个一天的研讨会。我告诉安东尼在那天会有3000人在现场。在此之前,所有人都不知道在台湾,从来没有那个演讲者有那么多的听众。最多大约只有1500人,因此,我便开始认真重视起来,并实实在在作好计划。我写下22个计划,其中的20个失败了,最后的2个计划使我完成我的计划。当天现场总共有3145人来参加,这是会场的最大容量。我不仅在那次事件中成功了,我也为世界第一名销售训练师TOM HOPKINS 举办了爆满的讲演。同样的,我也为世界第一名人际关系专家HARVEY MACKAY 到台湾举办演讲,使用了相同的策略。人们并不计划着失败,他们失败是因为计划不够好。 —— 陈安之

35、台湾人苛刻,竟然连马英久执政的蜜月期都不给;上任就要他有成效。看我们大陆人是多么热爱领导,我们对领导的蜜月期是终身的;只要你想干,哪怕你一辈子没有成效;我们还是要你干的。 —— 汪华斌

36、我就是这样,我到老,你也不会把我骂倒,该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我不会变的从开拍就说,我要拍一个贺岁片,开宗明义,但是很多人是不听的,他早准备好了(骂我),我觉得这是很可笑的。在我身上,我都不去解释,我只是说对整个电影事业来说,这种评论的方法值得商榷。我认为在未来,如果电影产业要步入一个高峰期,我们需要培养年轻的商业片导演,优秀的商业片导演,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宁浩。什么叫好的商业片?好的商业片就是艺术,因为他好,他有人文价值,有思想,深刻,还好看。我们要培养年轻一代的观众,年轻一代的导演,一个好的群体,一定不能重复台湾和香港的道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多元化的发展,百花齐放,我们有很多人拍的电影参加影展,所向披靡,摘金夺银。但是如果没有那个核心的拍商业片的群体,拍最好的艺术片的导演也找不到投资,他就完了。 —— 张艺谋

37、现在石库门根本是把上海原本的居民迁走了之后,先掏空它,然后把它弄得非常漂亮,进来消费的人都是有钱的某个阶级的人,台湾人、西方人、有钱的上海人,那是少数人。你把原来的我们所珍惜的市民文化拿掉,然后把一种新形态的、资本主义的殖民文化放进去,你要告诉我说这个就是传统和现代的衔接的最好典范,那差太远了。 —— 龙应台

38、是民主,使台湾变了。政府机构、军事单位从长期霸占的都市核心撤走;庶民历史重要,因此历史街区得到保存;族群意识高涨,弱势的权力——不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宗教信仰,得到平等保障;市民参与政府决策,因此城市的改造由市民意愿主导。如果说,民主政府的效率低,是的,那是因为政府必须停下脚步来听人民说话,很费时间。可是,你要一个肯花时间来听你说话的政府呢,还是一个招呼都不打就可以从你身上快速碾过的政府呢? —— 龙应台

39、我其实也诚实地在问自己,思考了之后我自己觉得,天呀,如果我的孩子能够平安而且快乐,不管杰不杰出,我都已经很感谢了,所谓的成功好像真的不重要。事实上,这种情形已经发生了,很多我台北、香港的朋友,他们的儿子女儿都在哈佛、剑桥读书,顶尖的优秀,我的儿子还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和方向,而且并不以杰出作为人生志向。以不能输在起跑点上的逻辑来说,他已经差一大截了。但是那一次的阳台夜话,我整理了自己的思绪,是的,我可以接受我的孩子平庸,重要的是他们在人生里找到意义。1975年我离开台湾到美国去留学的时候,走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头,天上深蓝深蓝的一片云都没有,阳光照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地。8月,还没有开学,美国18岁、20岁的人光着臂膀、穿着短裤、球鞋、骑着脚踏车在你面前悠来悠去,我最无法忘怀的就是:咦,怎么他们每个人看着都那么轻松,那么没负担?从他们肢体的语言我就已经发现了,我们差别很大,他们身上没有那个几千年的国家重任。 —— 龙应台

40、你或许对台湾民主的所谓乱有新的理解。它所有的乱,在我个人眼中看来,都是民主的必修课;它所有的跌倒都是必须的实践,因为只有真正跌倒了,你才真正地知道,要怎么再站起来,跌倒本身就是一种考试。 —— 龙应台

41、如今台湾民主乱象,包括蓝绿纷争、本省与外省,还有立法院的打架,在她看来,这都只是表面,大家不要被表面给骗了不管台湾民主怎么乱,在她看来,台湾人都有着相同的价值观,这价值观就是从小被教导的礼义廉耻。 —— 龙应台

42、当我的小说第一次印成书——台湾那个时候是放在地摊上的,我从地摊上走过,看到我的书放在那里,几块钱一本,人家来买,我那个时候就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商品。小说就是个商品。我那个时候就有一个观念,不要认为自己写作有什么了不起,我跟那些做人造花的也没什么两样,我只是把它印成了书,在价值上它就变成了商品。而我从来都希望我的书畅销,我希望很多人买我的作品,那我怎么能否定一本书是商品呢?是不是?同样,一部电视剧,拍摄出来是要卖给各地的,要卖版权的,你要给人家看的,它当然也是一个商品。这些都是你不能否定的。我们都活在一个商 —— 琼瑶

43、你数学不好,还可以去当英国首相嘛(邱及耳),不行也可以去当台湾作家嘛(李敖),还可以去英国做诗嘛(徐只摸),当然以上的都需要签证。那不行你可以在国内当作家嘛(钱钟书),最次你也可以当个老师嘛(罗永浩),如果你连课都讲不了,你也可以去当个校长吧(俞敏洪)。 —— 罗永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