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名言名句

关于菩萨的名言

菩萨,关于菩萨的名言,关于菩萨的名人名言关于菩萨的名言

1、我说,有一个菩萨,本来很灵,但被扔到茅坑里去,搞得很臭。后来,在长征中间,我们举行了一次会议,叫遵义会议,我这个臭菩萨,才开始香了起来。 —— 毛泽东

2、佛是不是能把我们带出轮回呢?不是的。如果说佛能把我们带入六道,这是神话不是事实。佛告诉我们,佛没有能力把我们带出轮回。佛有什么方法呢?佛说道:轮回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旁人没有办法代你解决。就是佛菩萨也不行。 —— 净空法师

3、一个有心量的人,心量跟虚空一样的人就是佛菩萨,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本来面目都是佛菩萨。那些我们的自我,我们邪曲的心、我们不善的心,把我们这样清净的心眼都掩盖住了,变的很昏沉、愚蠢。 —— 庄圆法师

4、「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阿含经』如此说,初期大乘经也如此说。正确的佛陀观,是不能离却这原则的。但中与正是难得把握的,或者又开始拟想∶证无生法忍的菩萨,就是成佛。有的以为不然,释尊是成佛久矣,现在不过是示现。「如来寿量无边际」的见解,小乘部派中早已存在。早已成佛的佛陀,在何处成佛?在人间,这似乎太平凡。那末在天上,在天上身相圆满广大的最高处──摩醯首罗天上成佛。天上成佛是真实的,人间成佛是示现的。起初,天上佛与人间佛的关系,还看作如月与水中的月影。再进一步,在人间成佛的释尊,修行六年,不得成佛 ,於是非向摩醯首罗天上的佛陀请教不可。在佛陀的本教中,释尊是人天教师,现在是转向天上请教了。这一思想的反流,我领略到异样的滋味。 —— 印顺导师

5、五乘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或佛乘)。乘,必有三事 ∶一、发心;二、目的;三、方法。 —— 印顺导师

6、菩萨发心,又与二乘不同。他也见到三界的生死是太苦,可是他又见到三界众生与自身一样的受苦,於是发「大悲心」为本的菩提心。对有情所受的苦迫,生起同情心,怜愍心,以自利利他的方法为修行,以度生成佛为目的。佛法虽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不出此五乘法。学佛法,不出此五乘法,而五乘中以菩萨乘为高胜。如学佛而离开了此五乘的发心与修行,就是虚伪的学佛,不能免离恶道的苦难。 —— 印顺导师

7、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的差别,上面已约略说到。一乘,即一大乘。三乘中也有大乘,与一乘有什麽差异呢?如说∶三乘同入无馀涅盘,声闻,缘觉的无学果是究竟的,这即是三乘说。如说∶不但菩萨决定成佛,声闻与缘觉将来一定要回心向大,同归於唯一大路──成佛,这即是一乘说。 —— 印顺导师

8、因为菩萨不但求自己成佛,也愿一切有情得度,为大智、大悲、大愿、大行的合一。对人天乘说,大乘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统一,到达更高的完成。 —— 印顺导师

9、–因为菩萨不但求自己成佛,也愿一切有情得度,为大智、大悲、大愿、大行的合一。对人天乘说,大乘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统一,到达更高的完成。 —— 印顺导师

10、–二乘一向重智,悲心不够,精勤禅观,切求悟证。先断烦恼,了生死,再回心学佛,即是智增上菩萨。因为他本重智慧,久久成为习惯了,虽然回心向大,也还是悲心不深,在菩萨道中,进程不快。 —— 印顺导师

11、现在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我们是人,应以人为中心,应摄取印度初中二期佛教的人菩萨的慈悲与智慧,特应从悲起智,而不取後期佛教的天菩萨法。传到中国的佛法,唐代也还是印度後期佛教的开始,所以还不像传於西藏的完全天化。中国所传的佛教,天神化本来不深,也许声闻的倾向要浓厚些。提倡纯粹的人菩萨法,即由人发菩萨心,以悲智普济一切有情,直趣无上正等菩提,应著重中期佛教,而脱落天化的倾向。 —— 印顺导师

12、人乘及基於人乘的天乘∶佛法是适应众生根机的,从对什麽机说什麽法去分别,就明显地看出,那些是人乘的特法,天乘的特法,二乘的特法,菩萨乘的特法。佛法兴於印度,当然要适应印度当时的文化,以及印度人的特性。佛法为了适应某一时代,某一区域的根机,佛法就有时代性与区域性了。 —— 印顺导师

13、在家弟子∶一般人误会学佛的真义,认为学佛就必得出家,不知不但菩萨乘不如此,声闻乘也不如此。由於误会了学佛的意义,所以一味模仿出家的行径,以为是唯一的修学法。释尊创立的佛法──声闻乘法,在家弟子中,如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给孤独长者,质多长者,梨师达多大将,以及一般士、农、工、商,其中证果的很多。声闻弟子,不一定要出家的 。但能正信正解,修三无漏学即可。 —— 印顺导师

14、—如不随顺佛所说的三无漏学修行,即刻苦到不能再苦,祭神念咒,一切毫不相干,反而多作了些冤枉业!在家弟子的声闻乘,显然是依人乘而引入声闻乘法的,即适应一般在家根性的。家事、国事,照常的工作,但依人间正行为基础,而进修三无漏学,即得声闻乘的究竟解脱道。所以,不但大心的菩萨道,声闻乘法也不一定是隐遁到深山旷野里去修行的。 —— 印顺导师

15、理虽遍於三世十方,但在时代性的适应上说,佛法、菩萨法,也不能不适应印度当时的根机。佛说人天乘法,以融摄印度一般的正常行。又适应一分隐遁的瑜伽者,施设出世的声闻法。菩萨法,是将此世出世间法统一起来,成为高上而圆满的佛法。大乘法的发扬光大,是佛灭後五百年的时代。 —— 印顺导师

16、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 李清照

17、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 李清照

18、人成佛为佛教的真义,从上来的应机施教,可以了解人法、天法以及声闻菩萨法的特质。而大乘法的发扬。是从适应於隐遁的天行的声闻行,而转向於入世的人行的菩萨道。 —— 印顺导师

19、虽然菩萨道的发展,由於适应一般的民间而通俗化,摄受一分祭祀、咒术、苦行的天行,或加上隐遁、瑜伽,发展为後期佛教的依天乘行果而向佛道。 —— 印顺导师

20、佛法特色的声闻行与菩萨行,虽一摄人行的根机,一摄天行的根机;而佛化了的人行、 [P73] 天行,都不是一般神教那样。施、戒、禅、慧,都不离於人类的道德,净化身心的体验。 —— 印顺导师

21、从佛出人间的意境中,一重人间,一重佛道。这我们称为人间佛教的,不是神教者的人间行,也不是佛法中的人乘行,是以人间正行而直达菩萨道,行菩萨而不碍人间正行的佛教。 —— 印顺导师

22、众生之通性∶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而真能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成佛果的,唯有人类。如唐裴休的『圆觉经序』说∶「真能发趣菩提心者,唯人道为能」。 —— 印顺导师

23、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辛弃疾

24、菩萨蛮 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 辛弃疾

25、提起精神去做时,就是刀山火坑在前,也要冒险过去,这种刚健勇猛的毅力,为人类特胜的地方。牛、马,也是能耐苦的。但那是受到人类的控制,颈上架了轭,身上挨著鞭策,这才会忍苦去工作,如没有人管制它,它是会躺在田塍休息的。人类,虽也受有生活的逼迫,但每能出於自发的,觉得自己应这样做的,即奋力去做成。这种愿欲与精进、人类也常是误用而作出惊人的罪恶;然实行菩萨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即是由此勇毅而来。 —— 印顺导师

26、虽不是尽善尽美的,不如菩萨的清净圆满,但已足以表示出人类特点,人性的尊严。我们既然生得人身,应利用自己的长处,日求上进。 —— 印顺导师

27、佛的确是大雄大勇而无畏的,负起普度众生的重担,这是从菩萨的大悲大智,久历生死的修持 [P96] 而成的。我们发菩提心,即愿欲心,这愿欲心即是引发精进心的来源。 —— 印顺导师

28、据人而说,人性当然还不是佛性,不过可能发展成佛的性德而已。不妨比喻说∶一般众生性,如芽;人性如含苞了;修菩萨行而成佛,如开花而结实。 —— 印顺导师

29、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於佛法真理的。 —— 印顺导师

30、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将他的重要理论,综合的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固有的「刮垢磨光」。 —— 印顺导师

31、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关涉到一切圣教。这一论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 —— 印顺导师

32、佛是我们所趋向的目标;学佛,要从学菩萨行开始。菩萨道修学圆满了,即是成佛。如泛说学佛,而不从佛的因行──菩萨道著力做起,怎能达成目的?等於要作一毕业生,必定要一级一级学习起,次第升进,才能得到毕业。学佛也就是这样,先从凡夫发菩提心,由初学,久学而进入大菩萨地,福慧圆满才成佛。菩萨道重在实行,不单是赞叹仰信究竟的果德就成,而要著重在学习一切菩萨行。平常说菩萨,总是想到文殊、普贤等大菩萨,其实菩萨也有初学的。 —— 印顺导师

33、。『般若经』说第十地名佛地,龙树解说为∶如十四夜 [P101] 的月与十五夜的月一样。所以虽还是菩萨地,也就名为佛地。这样的佛地大菩萨,是久修二阿僧只劫以上所到,如文殊、观音等,初学是不容易学到的。 —— 印顺导师

34、第二阶段的菩萨,是已发菩提心,已登菩萨位,从贤入圣,修大悲大智行,上求下化─ ─这即是三贤到八地的阶位。 —— 印顺导师

35、『起信论』说:信心成就──发菩提心成就,才不退菩萨位而能次第进修。初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的,是在修学信心的阶段。『仁王经』称此为十善菩萨。也即是十信菩萨。 —— 印顺导师

36、凡夫的初学菩萨法,还没有坚固不退时,都属於此。依经论说∶这一阶段,也要修学一万劫呢!新学菩萨,要培养信心、悲心,学习发菩提心;乐闻正法,闻思精进,而著重以十善业为菩萨道的基石。这类菩萨,虽没有什麽深定大慧,神通妙用,但能修发菩提心,修集十善行──菩萨戒,精勤佛道,已充分表示出菩萨的面目。这样的力行不息,积集福慧资粮,一旦菩提心成就,就可进入不退菩提心的贤位。 —— 印顺导师

37、凡夫菩萨∶十善,本是人乘的正法。初学菩萨而著重於十善业,即以人身学菩萨道的正宗。太虚大师宣说的「人生佛教」,即著重於此。大师平时,坦白地说∶我是凡夫而学修发菩萨心的。 —— 印顺导师

38、依『大涅盘经』说∶有四依菩萨,可以作为众生的依止(师)。初依,即具足烦恼的初学发心者。初依菩萨,对佛法的根本理趣,有相当的正确体认;自己学修菩萨行,也能引导众生来学。他虽没有断除烦恼,但能摄化众生,向於烦恼所不染的境地,所以能为大众作依止师。 —— 印顺导师

39、声闻法中也是这样,四果圣者能断烦恼,未断未证的顺解脱分,顺抉择分声闻行者,一样的能住持佛法,教化众生,为人间福田。凡依人身而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务要不夸高大,不眩神奇。 —— 印顺导师

40、依人身学菩萨行,应该循序渐进,起正知见,薄烦恼障,久积福德。久之,自会水到渠成,转染成净。 —— 印顺导师

41、初发菩萨心的,必有宏伟超迈的气概。菩萨以利他为重,如还是一般人那样的急於了生死,对利他事业漠不关心,那无论他的信心怎样坚固,行持怎样精进,决非菩萨种姓。 —— 印顺导师

42、专重信愿,与一般神教相近。专重修证,必定堕落小乘。初发菩提心的,除正信正见以外,力行十善的利他事业,以护持佛法,救度众生为重。经上说∶「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萨是故初发心」。应以这样的圣训,时常激励自己,向菩萨道前进。 —— 印顺导师

43、有的人因误解而生疑难∶行十善,与人天乘有什麽差别?这二者,是大大不同的。这里所说的人间佛教,是菩萨道,具足正信正见,以慈悲利他为先。 —— 印顺导师

44、初学发菩提心的,了知世间是缘起的。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互为六亲眷属。一切人类,於自己都展转依存,有恩有德,所以修不杀不盗等十善行。即此人间正行,化成悲智相应的菩萨法门,与自私的人天果报,完全不同。 —— 印顺导师

45、法与律的合一∶印度大乘法的流布,受有本生谈的影响,菩萨都是独往独来的,所以大乘法著重於入世利生,而略带特出的伟人的倾向,不大重视有组织的集团,这也许是大乘法晚期衰变的主因。 —— 印顺导师

46、人间佛教,以人生正行修菩萨道,要把握这法律并重,恢复佛教固有的精神。切勿陷於传统的作风,但知真参实悟,但知博究精研,於毗奈耶──律的原理法则,不能尊重。现代修学菩萨行的,必须纠正这种态度,法律兼重,来契合佛法的正宗。 —— 印顺导师

47、缘起与缘起性空寂,『阿含经』已有说到,而且是作为佛法的特质,菩萨道的特质的。但由於适应当时的一般根性──著重个人解脱,所以对缘起性空的中道,仅是要约的开示,而还没有广博的开演出来。 —— 印顺导师

48、学佛的,有的偏重於事,著重法相的差别,於空平等性不信不解,或者轻视他。这种见解,是不能与出世的佛法,尤其是与大乘法相应的,不能成就菩萨道。 —— 印顺导师

49、然这里是说,学发菩萨心,学修菩萨行,应以佛的正见为本。 —— 印顺导师

50、众生受无量苦,菩萨起无量悲行,所以大乘道是「以大悲为上首」的。 —— 印顺导师

51、所以菩萨的修学,与小乘的出发於自利不同,一切是为了利他。 —— 印顺导师

52、修禅定,学经法等,是间接的利他。菩萨是一切为了利他,所以对身内的、身外的一切,不把他看作一己私有的。 —— 印顺导师

53、菩萨的自利,从利他中得来,一切与利他行相应。 —— 印顺导师

54、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帷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 朱淑真

55、菩萨蛮 秋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欹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独倚小阑干,逼人风露寒。 —— 朱淑真

56、菩萨蛮 木樨也无梅柳新标格,也无桃李妖娆色。一味恼人香,群花争敢当。情知天上种,飘落深岩洞。不管月宫寒,将枝比并看。 —— 朱淑真

57、菩萨蛮湿云不渡溪桥冷,娥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 朱淑真

58、菩萨蛮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 冯延巳

59、菩萨蛮小轩今日开窗了。操蓝染碧绿阶草。檐佩可冷风。杏梢烟雨红。飘零欢事少。鬓点吴霜早。天色不愁入。眼前无限春。 —— 范成大

60、菩萨蛮 元夕立春雪林一夜收寒了。东风恰向灯前到。今夕是何年。新春新月圆。绮丛香雾隔。犹记疏狂客。留取缕金德。夜蛾相并看。 —— 范成大

61、菩萨蛮黄梅时节奏萧索。越罗香润吴纱薄。丝雨日俄明。柳梢红米晴。 —— 范成大

62、一切众生都可成佛,但六道中真能发菩提心而修菩萨行的,唯有人。 —— 印顺导师

63、菩萨蛮木芙蓉冰明三润天然色。凄凉拚作西风客。不肯嫁东风。殷勤霜露中。绿窗梳洗晚。笑把玻璃盏。斜日上妆台。酒红和困来。 —— 范成大

64、菩萨蛮 湘东驿客行忽到湘东驿。明如真是潇湘客。晴碧万重云。几时逢故人。江南如塞北。别后书难得。先自雁来稀。那堪春半时。 —— 范成大

65、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 王安石

66、不但信佛菩萨的威德神通,还要信法,即成佛的法门,也确是有功德、有力量,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到达究竟成就。 —— 印顺导师

67、很多人对菩萨的名义不了解,多有误会。菩萨是印度话,菩是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是萨 ,就是众生的意思。 —— 印顺导师

68、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听见菩萨,就想到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顶高的大菩萨,其实凡 [P138] 发心成佛的,就是菩萨。 —— 印顺导师

69、佛是至高至上究竟圆满,如读书毕业了;菩萨是向上修学的学生。 —— 印顺导师

70、菩萨也是一样,有初发心菩萨,初学的与我们凡夫相同,只是能发菩提心,立成佛的大志愿。 —— 印顺导师

71、大悲为菩萨发心──菩萨发心,当然包含了信愿、智慧,而重心在大悲心。 —— 印顺导师

72、别人的苦等於自己,怎能不动悲心,设法解除众生苦痛呢!能有这种观念,大悲心自然生起来。大悲心发生,立愿成佛度众生,就是菩萨了。 —— 印顺导师

73、初学菩萨,并不一定有神通,或者身相庄严。但是单单立志发心,还不够,必须以正行去充实他。 —— 印顺导师

74、菩萨与凡人的分别,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 印顺导师

75、学佛的要有正见,要相信善恶因果,前生後世,生死轮回,圣人境界── 阿罗汉、菩萨、佛能了生死。不要起邪知邪见,以为人死了就完了。 —— 印顺导师

76、菩萨蛮荷花南轩面对芙蓉浦。直风直月还直雨。红少绿多时。帝前光景奇。绳床乌木几。尽目繁香里。睡起一篇新。与花为主人。 —— 陈与义

77、菩萨蛮客愁不到西池路,残春又逐花飞去。今日傍池行,新荷昨夜生。故人千虑绕,不道书来少。去住隔关河,长亭风雨多。 —— 吕本中

78、菩萨蛮高楼只在斜阳里,春风淡荡人声喜。携客不嫌频,使君如酒醇。花光人不会,月色须君醉。月色与花光,共成今夜长。 —— 吕本中

79、菩萨蛮登楼一望南山雪,使君风味如新月。月向雪前明,主人今夜情。平生相与意,老病犹堪记。对酒为君欢,酒杯嫌未宽。 —— 吕本中

80、菩萨蛮翠蛾懒画妆痕浅,香肌得酒花柔软。粉汗湿吴绫,玉钗遐枕棱。鬓丝云卸腻,罗带还重系。含笑出房栊,羞随脸上红。 —— 周紫芝

81、菩萨蛮风头不定云来去,天教月到湖心住。遥夜一襟愁,水风浑似秋。藕花迎露笑,暗水飞萤照。渔笛莫频吹,客愁人不知。 —— 周紫芝

82、菩萨蛮宝熏拂拂浓如雾,暗惊梅蕊风前度。依约似江村,余香马上闻。画桥风雨暮,零落知无数。收拾小窗春,金炉檀炷深。 —— 周紫芝

83、菩萨蛮高楼目断南来翼,玉人依旧无消息。愁绪促眉端,不随衣带宽。萋萋天外草,何处春归早。无语凭栏杆,竹声生暮寒。 —— 黄公度

84、菩萨蛮眉尖早识愁滋味,娇羞未解论心事。试问忆人不,无言但点头。嗔人归不早,故把金杯恼。醉看舞时腰,还如旧日娇。 —— 黄公度

85、菩萨蛮月华如水笼香砌,金镮碎撼门初闭。寒影堕高檐,钩垂一面帘。碧烟轻袅袅,红战灯花笑。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 —— 孙光宪

86、菩萨蛮行云过尽星河烂,炉烟未断蛛丝欷。想得两眉颦,停针忆远人。河桥知有路,不解留郎住。天上隔年期,人间长别离。 —— 陈师道

87、菩萨蛮喧喧车马西郊道,临行更觉人情好。住有一年情,去留千载名。离歌声欲尽,只作常时听。天上玉堂东,阳春是梦中。 —— 陈师道

88、菩萨蛮髻钗初上朝云卷,眼波翻动眉山远。一曲杜韦娘,当年枉断肠。佳期如好月,拟满还须缺。别易见应难,长须仔细看。 —— 陈师道

89、菩萨蛮清词丽句前朝曲,使君借与灯前读。读罢已三更,寒窗雨打声。应怜诗客老,要使情怀好。犹有解歌人,尊前未得听。 —— 陈师道

90、菩萨蛮晓来误入桃源洞,恰见佳人春睡重。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开。一扇俄惊起,敛黛凝秋水。笑倩整金衣,问郎来几时。 —— 陈师道

91、菩萨蛮东飞鸟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离愁千载上,相远长相望。终不似人间,回头万里山。 —— 陈师道

92、菩萨蛮绮楼小小穿针女,秋光点点蛛丝雨。今夕是何宵,龙车乌鹊桥。经年谋一笑,岂解令人巧。不用问如何,人间巧更多。 —— 陈师道

93、菩萨蛮银潢清浅填乌鹊,画檐急雨长河落。初月未成圆,明星惜此筵。愁来无断绝,岁岁年年别。不用泪红滋,年年岁岁期。 —— 陈师道

94、菩萨蛮厌厌别酒商歌送,萧萧凉叶秋声动。小泊画桥东,孤舟月满篷。高城遮短梦,衾藉馀香拥。多谢五更风,犹闻城里钟。 —— 贺铸

95、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 贺铸

96、菩萨蛮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 朱熹

97、菩萨蛮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 朱熹

98、聪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欲。当常怀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悉知悉见。人前尚不敢为非,况于佛天森严处,敢存邪鄙之念,与行邪鄙之事乎。孟子谓: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若不守身,纵能事亲,亦只是皮毛仪式而已。实则即是贱视亲之遗体,其不孝也大矣。故曾子临终,方说放心无虑之话云: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未到此时,尚存战兢。曾子且然,况吾辈凡庸乎。 —— 印光大师

99、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 —— 印光大师

100、菩萨并无脱离社会独善其身而菩萨是要兼善天下。 —— 慧律法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