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经典语录

《论语》中的格言警句

《论语》中的格言警句《论语》中的格言警句

【学而篇一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 )乎?人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知识,再对所学咀嚼品味,不也是一种享受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子曰:“巧言令(讨好别人的表情)色,鲜(少)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 xing )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不是温习了呢?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德高道深者)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日常事务处理勤勉快捷,说话却谨慎,且经常向高人请教,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去读懂别人。
【为政篇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读书做学问,三十岁,感觉有所建树,四十岁,感觉大彻大悟。五十岁时,懂得更多(甚至彻悟天地自然);到六十岁,更是明白通达,一切都了然于胸了。到了七十岁,能高度自律,随心所欲,而不出差错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迷惑),思而不学则殆(dai危险)。
孔子说:读书学习不加思考,必然为许多问题困惑;反过来只是思考而不与读书结合这样的思考将一无所获,因此,十分危险有害。
子曰: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诲(教诲、教导)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的是不是记住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人。(读书做学问可来不得半点虚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正直)错(同措,放置,安排)诸枉(邪恶的,不正直的),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道:怎么做才能让老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选拔正直人,让他们管理邪恶之人,百姓就会服从了;若是让邪恶之人为所欲为邪,正直人反倒受排挤打压,百姓就不会服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ni,车辕前与横木相接的关键处)小车无軏(yue古代小车车辕前与横木相接的关键处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守信,这样的人真不知会是什么结果。就好比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倪,小车没有安横木的軏,这车怎么开呀?!
(八佾篇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yi古代奏乐舞蹈的行列。一佾为八人)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论到季氏,说:“他在庭院里居然越级用了八佾乐舞,如果这种事可以容忍的话,那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容忍呢?”(礼、乐等级化制度化,所以孔子有如此一说)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谈到《韶》这一乐曲时说:“音律很美,内容也很好。”在谈到《武》这一乐曲时说:“音律很美,内容不那么好。”(尽善尽美由此而来)
里仁篇四)
子曰:“朝闻道(道的意义很抽象,孔子所赞成所肯定的一切即所言之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人活着首要的就是明白世间至真至善之理,明白了一个“理”字,就算没有白活)
子曰:“君子怀德(品性、道德、操守),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刑律、管理制度),小人怀惠(利益、实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关心的是土地田亩;君子关心的是法度政策,小人关心的是实惠利益。”(君子关心的是国家社会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相关事情,小人关心的是实际生活与物质利益相关的事情)
子曰:“君子喻(明白、懂得)于义(道义、礼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道义,小人之知道私利。”
子曰:“见贤思齐(与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自我反省)也。”
孔子说:“看到有贤德的人就向他学习,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以人为镜,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能照出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别人的缺点弱点也能提醒自己,让自己有一个改正的方向)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远离家乡去游学。如果一定需要出游,就要有确定的地方。”(这是对孝的具体化要求,子女随时都有行孝的义务,所以不能远游,所以必须游必有方。)
子曰:“君子欲讷(ne,迟钝)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君子重在行而不在言,行远比言重要)
【公冶长篇五】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u泥瓦工抹墙的抹子,这里是涂抹和粉刷的意思)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是无法雕刻的,粪土一样的墙壁是无法粉刷的。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我何必要责备呢?”孔子说:“原来,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动,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动。从宰予这件事后,我有所改变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是,谥号)号为什么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而又好学,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当耻辱,所以给他“文”的谥号。”
【雍也篇六】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无),未闻好学者也。
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不迁怒于人,也不会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过好学的人了。
子曰:“贤哉回(颜回)也!一箪(da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是多么有贤德呀!一竹筒饭,一葫芦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自认为的快乐。颜回是多么有贤德呀!”(生活简单化,精神贵族化,在树的世界里寻找幸福和快乐,就是孔子所谓之贤德。)
子曰:“质(内容,内在,本质)胜文(形式,外表,外在)则野,文胜质则史(古代掌管文书的人,这里是虚浮无诚的意思),文质彬彬(配合恰当),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有点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有点虚浮。只有文和质比例协调,才能成为君子。”(为文如此,做人亦如此。外表和内在、形式和内容相吻合才是值得称道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从事它为快乐的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浓,做学问当做得越好。)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人,可以讲授给他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智力的人,不可以讲授给他高深的学问。”(智力有高下之分,什么样的对象,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对不同的听众,说话也当有别。)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智者和仁者是什么关系?智者不能仁?仁者不能智?智者和仁者有时可以相对区别,有时怕是彼此交叉,所以孔子之说,绝不严密)
【述而篇七】
子曰:“默而识(zhi,记住)之,学而不厌,诲(教诲,教导)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子曰:“不愤(思考问题苦思冥想,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不启,不悱(fei想说而有说不出来的样子)不发,举一隅(yu,角)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来,就不要再重复地教他了。(此一句谈得是教人的体会和方法。教育不是万能,教育有个对象问题,施教当因人而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ong肩至肘)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十分惬意和快乐啊。干不正当的事而的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有如浮云一般。(精神贵族的独特生活方式与态度。安平乐道,不求富贵闻达)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道:“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读书能废寝忘食,心情愉快常感觉不到忧愁,在他的世界了,时光是不流逝的,他丝毫感觉不到衰老会悄然到来,你这样说不就行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择那些优点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人各有长,人各有短,扬人所长避人所短,却能如此,我们能不优秀)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忧愁貌)。”
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底有私烦恼多)
【泰伯篇八】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重大考验而其气节不改,这样的人是君子吗?这样的人称得上君子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hong,开阔;毅,刚毅,坚强)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远。他把实现仁看作自己的任务,这担子不是很重吗?他要为之奋斗终生,不是很遥远吗?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治国与做人的原则)。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说:“坚定信念,努力学习,坚守做人的原则毫不动摇。不要到不安定的国家去冒险,不要到有战乱的国家去淌浑水。天下太平就积极从政,展示自己的能力才华;,天下不太平就蛰伏归隐。国家安定有序是,你自己落得贫贱,这是很羞耻的;国家混乱无序,你却大富大贵,这也是很羞耻的事。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说:“不在某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某方面的政事。”
【子罕篇九】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地方太穷太落后,到哪儿干嘛?”孔子说:“君子到那儿居住,(他们又不是奢侈之人)在乎什么贫穷和落后呢?”
子在川(河边上)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上说:“流逝的光阴就像这河里的水一样,昼夜流个不停啊。”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还从没见过人们像追求美色那样追求道德的完美呀。”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是应该敬畏的。你怎么能断定年轻一代不如现在的人?如果到了四十岁和五十岁还无所闻达,这些人就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了。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dan,害怕)改。”
孔子说:“做人首要的是忠诚守信,不要和道德品质上比自己车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一国军队的主帅是可以更换的,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是轻易改变的。(强调志不可变,不可改。人改其志,会导致什么结果?)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天气越是寒冷,我们越能清楚地知道松树柏树抗寒的可贵品质。(松树柏树不会因寒冷而凋谢,说后凋是极赞它们的抗寒品质)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智慧聪明的人因其思维能力超强,所以少有困惑不解的;德高望重之人因其心胸豁达,所以少有忧愁和烦恼;勇敢彪悍之人因其胆大力壮,所以少有畏惧胆怯。
先进篇十一)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服侍鬼神呢?“季路有说:“那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不能悟透生的道理,怎么能悟得透死的道理呢?(生与死是彼此关联的两个概念。孔子这段话表达了重生轻死的基本人生态度)
子贡问:“师(子张 )与商(子夏 )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那个做得好些?孔子说:“子张做得过了些,子夏有做的欠缺了点。”子贡说:“那你是说子张比子夏做得好?”孔子说:“做得过头和做得不够都是不完美的。”
(颜渊篇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都符合礼的标准,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在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说说实践仁德的要点。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理的事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此处仁者的举止行为要谨慎规范。不要随意和有破绽。严于律己,不要强人所难,这样你就不至于招人怨恨。)
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做事如同接待贵宾一样,役使百姓如同承奉重大祭祀一样。自己不喜欢的事,不可强加于人,。在邦国和在卿大夫家做事,让他们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但一定会按照你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ren言语不通畅)。”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说话总是十分谨慎。。”司马牛说:“说话谨慎,这就可称为仁德吗?”孔子说:“要做的事很难,非一蹴而就,说话时能不谨慎吗?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样子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独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人的死生都是由命运决定的,富贵则是由上天决定的。(而非人力所为,人所能做的就是管住自己的行为)
如果我们敬重他人没有过失,与人相处恭敬有礼貌,所有的人,都如同你的手足兄弟。你还担心没有兄弟?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国家。”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这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孔子说:“那就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要再去掉一项,剩余两项去掉何者?孔子说:“那就去掉粮食吧。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要死,如果百姓对国家失去了信任,那国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本。”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kuo)。”
棘子成说:“君子重在德性品质,为什么还要强调形式和外表?!可惜呀,你这样理解君子!
你出言之谬真快呀。文依附于质和质一样,质依附于文和文一样,两者如何分得开呢。就如虎豹与犬羊,去掉了形式和外表,他们不就很难区分了吗?
哀公问于有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合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公问有若说:“年成不好,国家的财政费用严重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原来十分抽一的税率呢?”鲁哀公说:“十分抽二,费用尚且不足,怎么能实行十分抽一得税率呢?”有若说:“如果老百姓的用度足,你怎么会不足呢?如果老百姓的用度不足,你又怎么会足呢?”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要有等级身份概念)
齐景公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国君的要像个国君,做大臣的要像个大臣,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做儿子的要像个儿子。”齐景公说:“这话说得好啊!如果国君不像个国君,大臣不像大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逼人的坏事。小人则恰恰相反。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an,倒。)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接近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你治理国家,哪里用得了杀人?你率先为善,老百姓就会从善如流。如果把君子的到的风范比作风,那么,老百姓的德性风范就好比草。风吹草,草倒下是必然结果。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用朋友的帮助来培养仁德。
(子路篇十三)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que,存疑)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成,事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对孔子说:“如果魏国的国君要您去帮他治理国家,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我先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太迂了吧?为什么正名分?”孔子说:“仲由真是太粗野了。君子对自己不懂得事,总该抱存疑的态度吧。如果名分不正,那么你说的话就缺乏合理性;你的话缺乏合理性,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仪制度就兴建不起来;礼乐制度兴建不起来,刑罚的执行就会失当;刑罚执行不当,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所以,君子确定名分必须有说得清楚的道理,说了的话一定要行得通。君子对自己所说的话,只是不随便对待而已。”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的知识。孔子说:“我种田不如老农。”樊迟有请教种菜的知识。孔子说:“种菜我比不上菜农。”樊迟出去后,孔子说:“樊迟是个小人。朝廷重视礼,百姓就不敢不尊敬,朝廷重视义,百姓就不敢不服从,朝廷重视信用,百姓就不敢不说出真实的情况。如果能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小孩来投奔,为政者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自己的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行动起来。自己的品行不端,虽然有严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子夏为苣(ju)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夏去莒父(疽 )做行政长官,问孔子怎样处理政事。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小利。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宪问篇十四)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能说出有道理的话,但是能说出有道理话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必定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就仁德。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不容易做到的。”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过问那方面的政事。。“曾子说:“君子思考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耻辱的。”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这几句话正是老师自谦罢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本领,值得担心的是是自己没有本领。”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说:“执政者一切依照礼制,那么老百姓就好管理了。”
(卫灵公篇十五)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yun,发恼)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越轨,胡作非为)矣。”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跟随他的学生都饿病了,爬不起来。子路满脸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孔子说:“君子能安手贫困,小人穷困时就会胡作非为。”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说:“可以和人说的话而不说,造成人为的隔阂,就是去了朋友;不能和人说的话与人说了,这就是言有所失。聪明人能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绝对不会因苟且偷生而做出损害仁义道德的事,二是宁肯牺牲自己以实行仁义道德。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如何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干的漂亮,必须先把工具弄锋利。居住在一个国家,就要追随这个国家的贤大夫,和这个国家啊的仁德之士有好相处。(他们是国之利器呀。)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人性的弱点真可怕呀,我还从没见过有人像喜欢美色那样喜欢美德。”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则习惯依赖别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矜持庄重不与别人争执,与人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因某人说了什么话而举荐他,也不因为不喜欢某人而推翻他说的话。(理性对待其言其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有一个字是终身都要奉行的吗?“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宽恕、宽容),自己不愿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在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人能够弘扬道,不是道能弘扬人。”(道为人所造,也必须由人来弘扬。)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有了过错不改正,这过错就是真的过错了。”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以思考,一点收获也没有。冥思苦想,不如老老实实地学点什么。(学与思彼此联系,但又有区别)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用心谋求道,而不谋求食物。努力耕种的人,也免不了挨饿;学得经世致用的学问,则可得到官府的俸禄。君子只考虑能否得道,而不担心贫穷。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合乎仁义之事,就是老师,也不必谦让。”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无论哪一类人,都要给他以教育。”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季氏篇十六)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专,)臾,而在萧墙(萧蔷,宫殿当门的小墙。萧通肃,古代臣子晋见国君,至此肃然起敬)之内也。”
孔子说:“冉求!君子最讨厌不说出自己的欲望,而偏要另找借口的人。我听说对于有国和有家的诸侯,大夫,不愁贫穷,而是发愁财富分配不均,不愁人民太少,而愁境内不安。如果财富分配均匀,就没有贫穷了;境内和平了,就不会感到人少;社会安定了,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如果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再以文化道德招来他们。他们既然来了,就要想办法安置他们。现在仲由和冉求辅佐季康子,远方的人不肯归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大动干戈,我担心季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自己的内部。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逸,闲逸 )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也有三种。喜欢调节适度的礼乐,喜好讲别人的优点,喜好广交良友,是有益处的;喜好骄奢放肆,喜好闲游浪荡,喜好过度的宴饮,是有害处的。
孔子曰:“伺于君子有三愆(签,过失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u,盲人)。”
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种过失:不该说的时候,抢先说了,这叫着急躁;到该说的时候,却不说,这叫着隐瞒;不察言观色,不管该不该说,就乱说一通,这叫做没有眼色。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不成熟,切忌贪念女色,到了壮年时,血气正旺盛,切忌争强好斗;到年老时,血气已经衰弱,切忌贪得无厌。”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a,轻慢、不尊重 )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畏惧:畏惧天命,畏惧地位高的人,畏惧圣人之言。小人不懂天命,因而不知道畏惧,轻慢地位高的人,蔑视圣人的话,”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下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经过学习而知道的,比之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就再次一等了,而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样的人则是最下等的人了。
(阳货篇十七)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人的天性是十分接近的,后天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形成的习惯则相差很远很远。”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孔子说:“(一切皆可变)只有聪明的上等人和愚笨的下等人是不可改变的。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习诗经,可以激发仁德意志和感情,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培养合群性,可以抒发心中的怨恨。近可以学到侍奉父母的道理,远可以学到侍奉君主的道理。还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 )之盗也与?
孔子说:“有的人外表严厉内心虚弱,如果用小人作比喻,大概就像个挖洞爬墙的小偷吧。”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就会放肆无礼,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
(微子篇十八)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前经过,他唱到:“凤凰呀凤凰呀,你的德性为什么衰败了呢?过去的已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补救,。罢了罢了!现在当政的那些人太危险了!”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说话,接舆躲开了他,孔子没有和他说成话。
子张篇十九)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说:“君子的态度使人感到有三种变化:远看端庄威严,接近了则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感到严厉。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做官做得好了,有了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好了就去做好官。”(做好官得给自己充电,学而至优才有望做官。)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说:“殷纣王的劣迹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厉害。所以君子对自己处于下流的地位是很厌恶的,因为一旦处于下流地位,天下的一切坏事都会加到你身上。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有了过错,人人都能看得见,改正过错时,人人都仰望着他。
(尧曰篇二十)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懂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不能辨别言语的是非,就不能分清人的善恶。”

热门文章